背景: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抗体药物已成为创新药物研发的热点。在抗体药物研发过程中,体外药效评价模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大幅加快抗体药物的发现、筛选、优化进程。dafabe888手机版登录聚焦创新抗体药物研发,耗时7年建立了稳定、高效、可靠的体外药效评价平台。
方法:根据靶点机制,dafabe888手机版登录系统性的开发了肿瘤表面抗原、抑制型免疫检查点、共刺激免疫检查点、其他免疫调节物等靶点的稳定细胞药效模型,以确保候选抗体细胞药效筛选的优质高效推进。
优势:平台拥有200+项目的体外药效评价经验,已建立60+靶点的成熟细胞药效模型、100+靶点的肿瘤细胞系、10+人原代细胞,40+SOP指导,完成候选分子所有体外药效评价最快仅需6天。
服务名称 |
服务详情 |
客户提供 |
交付物 |
周期 |
体外药效方法开发 |
开发特定靶点的体外药效模型 |
1. 对标抗体 2. 作用机制 |
能评估药效的稳定系统 |
4-8 周 |
体外药效样品检测 |
检测候选分子的体外药效功能 |
1. 对标抗体 2. 候选分子 |
候选分子药效评估报告 |
1-2 周 |
可针对任一肿瘤治疗药物靶点、不同药物作用机制进行评价,不惧难度。
100+靶点细胞系,20+报告基因体系,高精密仪器,完整体外评价体系。
种类齐全的人/鼠原代细胞资源,在体外最大程度呈现机体内作用机制。
可根据靶点药效机制,个性化定制多维度的药效评价体系。
从线性、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等维度评估药效模型,确保更高质量。
如图 Fig. 1 所示,PBMC经分离纯化得到CD4+ T、CD3+ T、Monocyte等不同类型原代细胞,分选后的细胞纯度通常可达95%,甚至更高,为下一步的药效筛选提供充分保障。
Fig. 1 人原代细胞分离
2.1. 内吞活性测定
Fab-Zap是一种小分子抑制剂,通过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抑制细胞生长。如图Fig. 2所示,靶细胞经对照抗体处理后,通过LDH法检测,发现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EC50值为0.096 μg/mL,表明该对照抗体具有良好的内吞活性。
Fig. 2 内吞活性测定
2.2. ADCC测定
SK-BR-3是一种乳腺癌细胞系,表达HER2。针对HER2的T药有很强的ADCC效应。在该ADCC实验中,效应细胞为PBMC细胞,靶细胞是SK-BR-3细胞。如图Fig. 3所示,通过LDH法测得,在T药物的作用下细胞裂解率显著增加,EC50值为0.023 μg/mL,表明T药物介导产生了很强的靶细胞杀伤效应。
Fig. 3 ADCC测定
2.3. CDC测定
抗体可以有效诱导补体依赖的杀伤效应,对细胞造成强烈的杀伤。如图 Fig.4所示,靶细胞经对照抗体处理后,细胞裂解率显著增加,EC50值为27.90 nM,表明该候选抗体可以诱导强烈的CDC效应,导致细胞大量死亡。
Fig. 4 CDC测定
2.4. 吞噬实验
在吞噬实验中,通过抗体阻断“别吃我”信号,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如图Fig. 5所示,通过FACS检测发现,经对照抗体处理,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作用显著增强,EC50值为0.022 μg/mL,表明该候选抗体对“别吃我”信号通路有很好的阻断活性。
Fig. 5 吞噬实验
2.5. 增殖抑制实验
增殖抑制实验中,IL-4会促进TF-1细胞增殖,IL-4中和可以抑制IL-4介导的细胞增殖。如图Fig. 6所示,细胞增殖受到抑制,EC50值为0.54 μg/mL,表明对照抗体对TF-1细胞的增殖产生有效抑制。
Fig. 6 增殖抑制实验
CD40与CD40L结合后会促进CD95的表达,加剧细胞凋亡。如图 Fig. 7所示,CD40候选抗体A1-A7均可显著降低CD95的表达,表明这些候选抗体很好的阻断了CD40与CD40L的结合,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
Fig. 7 表达抑制实验
4.1. MLR实验
MLR实验,使用不同donor的CD4+T细胞及DC细胞共培养,抗PD-L1的抗体可有效打破PD1/PD-L1抑制信号,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如图 Fig. 8所示,经candidate1处理后,细胞的IL-2与IFN-γ的分泌量均显著增加,表明其具有与已上市的3个抗体药物有高度相似的生物学活性。
Fig. 8B IFN-γ的分泌检测
4.2. 细胞水平的结合、阻断活性分析
Fig. 9A展示了采用FACS分析抗体与细胞表面蛋白结合活性的一个案例项目,Fig. 9B展示使用FACS分析抗体对受体配体结合的阻断活性的一个案例。由图可知,全部先导抗体分子均展现了优于对照抗体的结合活性和阻断活性。
Fig. 9A 细胞结合活性分析
Fig. 9B 细胞阻断活性分析
4.3. 抗体表位分析
如图 Fig. 10所示,Candidate 1-5均可竞争性抑制Target Ab与目标抗原的结合,表明这6个抗体识别同一表位。
Fig. 10 细胞竞争性结合测定
4.4. TIGIT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TIGIT是T细胞深度耗竭的表面标记物,阻断其与CD155的负调控信号通路可有效激活效应细胞。如图 Fig. 11所示,在对照抗体处理下,细胞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强,EC50值为0.67 μg/mL,表明对照抗体可以有效阻断CD155与TIGIT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逆转TIGIT负调控信号,激活效应T细胞应答。
Fig. 11 TIGIT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5.1. 中和实验
TGF-β能诱导肿瘤细胞表达特定细胞因子,中和TGF-β,减少相应细胞因子的分泌。如图Fig. 12所示,经候选抗体处理,IL-11的分泌量显著降低,表明TGF-β得到了有效的中和,说明该候选抗体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
Fig. 12 抗体中和 TGF-β 测定
5.2. TGF-β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中和TGF-β可有效阻断下游的SMAD磷酸化信号通路。如图Fig. 13所示,在对照抗体处理下,细胞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表明对照抗体可以有效中和TGF-β,从而降低TGF-β介导的SMAD磷酸化信号。
Fig. 13 TGF-β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5.3. 自免相关细胞因子中和实验
白细胞介素8是CXC趋化因子家族的成员,是一种强有力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参与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迁移。如图Fig. 14所示,Candidate 1-4可阻断IL-8与CXCR1和CXCR2的结合,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
Fig. 14 中性粒细胞趋化实验
服务列表
大类 |
子类 |
大类 |
子类 |
1. 原代细胞分离 |
1.1. 人/鼠 CD3+细胞 |
5. 细胞杀伤 |
5.1. ADCC |
1. 原代细胞分离 |
1.2. 人/鼠 CD4+细胞 |
5. 细胞杀伤 |
5.2. CDC |
1. 原代细胞分离 |
1.3. 人/鼠 CD8+细胞 |
5. 细胞杀伤 |
5.3. ADCP |
1. 原代细胞分离 |
1.4. 人/鼠 CD14+细胞 |
5. 细胞杀伤 |
5.4. 吞噬作用 |
1. 原代细胞分离 |
1.5. 人 CD33+细胞 |
5. 细胞杀伤 |
5.5. 抗体直接杀伤 |
1. 原代细胞分离 |
1.6. 人 Treg细胞 |
6. 抗体内吞检测 |
6.1. Fab-Zap法 |
2. 原代细胞诱导 |
2.1. 巨噬细胞 |
6. 抗体内吞检测 |
6.2. 双荧光破膜法 |
2. 原代细胞诱导 |
2.2. 树突细胞 |
6. 抗体内吞检测 |
6.3. ADC |
3. 流式筛选 |
3.1. 亲和 |
7. 共刺激免疫检查点 |
7.1. T细胞共刺激-41BB |
3. 流式筛选 |
3.2. 阻断 |
7. 共刺激免疫检查点 |
7.2. T细胞共刺激-OX40 |
3. 流式筛选 |
3.3. 竞争 |
7. 共刺激免疫检查点 |
7.3. 细胞增殖/增殖抑制 |
3. 流式筛选 |
3.4. 表位分组 |
7. 共刺激免疫检查点 |
7.4. CD40/CD40L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1. PD1/PDL1 |
7. 共刺激免疫检查点 |
7.5. IL-2因子检测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2. PD1/PDL2 |
7. 共刺激免疫检查点 |
7.6. IFN-γ因子检测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3. LAG3/MHCII |
7. 共刺激免疫检查点 |
7.7. TNF-α因子检测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4. TIGIT/CD155 |
8. 抑制型免疫检查点 |
8.1. PBMC激活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5. PVRIG/PVRL2 |
8. 抑制型免疫检查点 |
8.2. NK细胞激活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6. CD40/CD40L |
8. 抑制型免疫检查点 |
8.3.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7. TGFβ2/TGFβRII |
8. 抑制型免疫检查点 |
8.4. 细胞凋亡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8. VEGF/VEGFR |
9. 其他免疫相关-OIM |
9.1. 细胞因子中和-TGF-β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9. IL33/ST2nM |
9. 其他免疫相关-OIM |
9.2. 细胞因子中和-IL17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10. IL23/IL23R |
9. 其他免疫相关-OIM |
9.3. 中性粒细胞趋化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11. CD3/CD3L |
9. 其他免疫相关-OIM |
9.4. STAT3磷酸化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12. 4-1BB |
9. 其他免疫相关-OIM |
9.5. STAT5磷酸化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13. LILRB1/HLA-G |
9. 其他免疫相关-OIM |
9.6. STAT6磷酸化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14. LILRB2/HLA-G |
9. 其他免疫相关-OIM |
9.7. Tie2磷酸化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15. TNFα/TNFR2 |
9. 其他免疫相关-OIM |
9.8. 酶活检测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16. ADCC |
10. 个性化定制 |
10.1. 根据专利开发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17. ADCP |
10. 个性化定制 |
10.2. 根据文献开发 |
4.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
4.18. 磷酸化 |
10. 个性化定制 |
10.3. 根据药效机制开发 |